时隔多年,锣鼓齐鸣、桨声阵阵的赛龙夺锦场面又在汕头出现。6月18日,汕头农行杯龙舟展演活动在澄海区海明公园开幕,18支龙舟队同台竞技,上演了一场速度与力量的水上盛宴。
与端午节各地乡村龙舟竞赛不同,此次展演活动规格高、规模大,不仅由政府部门主办,更邀请了世界冠军运动员、高校外籍教师,以及侨胞、归侨侨眷等嘉宾现场观看,通过传统民俗魅力展现城市文化自信。
近年来,潮汕特色民俗和传统文化火热出圈。从走出国门的“出花园”,到刷屏网络的英歌舞,再到火爆全国的潮汕美食,一项项地方特色文化的走红,不仅反映了民间智慧和艺术的保护传承,更折射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探索。就像此次汕头龙舟展演,其带来的意义不只是一场热闹的节庆活动,更是“龙舟精神”的延续,以及城市活力的重振。
(资料图片)
端午节将至,汕头举办龙舟展演活动。南方+记者杨立轩 摄
展演背后,是绿美汕头的焕新。
此次举办龙舟展演的海明公园,今年初刚建成开放就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点。作为汕头市重点建设项目,该公园毗邻汕头大学东校区,设计了“青春逐梦”“青春剧场”等景观节点,并沿河道建设了“步行+自行车”亲水慢行系统,串联园内不同的景观空间,俨如汕头东部的一处“绿洲”。
绿在城中,城在绿中——正是当前绿美汕头生态建设的真实写照。近年来,汕头以“300米见绿、500米见园”为目标,持续推进打造高颜值“花园城市”。2020年,汕头的公园绿地增加166.82公顷,2021年又增加了69.09公顷。目前,汕头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3.29%,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.25平方米。
推窗见绿、出门进园、转角遇景,在汕头成了现实。
展演背后,也是城市活力的体现。
龙舟展演期间,赛艇世界冠军黄文仪受邀观赛,在现场她不时为龙舟队呐喊助威。在她的记忆中,“无龙舟,不端午”是童年最深刻的印象。黄文仪说,她的爷爷和爸爸以前也是龙舟手,如今在家乡看到龙舟展演,“很有活力,热闹的感觉回来了。”
事实上,除了划龙舟外,醒狮、英歌舞等特色文化活动近年来也成为“活力汕头”的文旅标签。在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、南澳岛等地,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,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前来感受潮汕传统文化。
今年3月,以小公园亭和老妈宫戏台为舞台的“戏亭印象”惠民演出重新启动,潮音雅韵再现老城;4月,讲述红色交通站故事的电影《暴风》在全国上映,取景地小公园占据大银幕C位。
这座古老城市,正加快焕发新的活力。
两支龙舟队奋勇争先。南方+记者杨立轩 摄
展演背后,还是迎头赶上的拼搏。
汕头城区水系发达,赛龙舟习俗有着上百年历史。在汕头市龙舟非遗桥头传承中心传承人陈长强看来,龙舟竞渡、赛龙夺锦,既寄托了村民祈龙赐福的美好愿景,也是一代代潮汕人民奋勇争先的精神写照。
这番“龙舟精神”,在新时代汕头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中随处可见。
去年,汕头市地区生产总值在粤东地区率先突破3000亿元;今年初,服博会和玩博会两场行业大展相继举行,为汕头“工业立市、产业强市”的战略布局推上了新的起跑线;如今,汕头更全力推进“三农”和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,并提出要走在全省前列,为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。
苦干实干,开拓创新,汕头拿出了改革的魄力和迎头赶上的实招。
龙舟展演上锣鼓齐鸣、桨声阵阵。南方+记者杨立轩 摄
展演背后,更是文化引侨的探索。
“我觉得很累但很有趣,这是一项很有魅力、很有力量,也十分考验团队默契的运动。”此次龙舟展演上,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外籍教师Anand成了一名龙舟手。此前,他和几位同事最近接连参加了好几场训练,为的就是能够更好地体验潮汕民俗文化,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对外国友人和海外侨胞来说,划龙舟是一项有趣的传统民宿文化体验,而对于汕头来说,这是一次讲好汕头故事的宣传机会。
明年,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国际潮商大会将在汕头举行,届时必然有更多的海外潮籍侨胞回到故乡,共商发展。在这一难得的契机下,汕头提出了开展文化引侨行动,坚持以文相牵、以情相系,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新时代“侨”的文章。
显然,传统文化“活起来”的同时,也吸引着更多的海内外潮人“看过来”。
南方+记者 杨立轩
点击图片,一键报料↓↓↓
【作者】 杨立轩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